在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世界里,人们很容易迷失在无数相关术语中。围绕“可生物降解”这个术语有许多误解,因为许多产品都被贴上了这样的标签,尽管它们可能并不完全符合其定义。为了减少由此产生的混淆和利用,美国材料试验协会和国际标准组织等组织制定了标准,以正确评估材料在不同环境中的生物降解性。
人们对这些术语很感兴趣,主要是由于“白色污染”的盛行,对环境造成恶劣影响,人们渴望对可降解材料的研究,改善这一局面。但是普通民众又会被这些术语干扰,无法分辨其真正含义。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市面上常见到的一些名词如:生物可降解、可堆肥和可降解,它们是什么意思,有什么区别呢?
1.可生物降解
理论上,任何由有机化合物组成的材料都是可生物降解的。无论需要多长时间,碳基材料将不可避免地通过微生物呼吸被氧化成二氧化碳。这种将有机碳转化为无机碳的过程也称为矿化。然而,从人类的角度和有用的时间尺度来看,合成聚合物材料被认为是惰性的或耐生物降解的,因为它们经历的降解过程极其缓慢。焚烧和能源回收通常是处理这类废物的普遍方法。
生物可降解材料是可以被微生物如细菌、真菌和藻类自然分解的材料,而不需要以加工条件或化学添加剂的形式添加任何人为干预。这些材料含有植物或动物微生物,这些微生物有助于将废弃的塑料产品分解,最终分解成水、二氧化碳、矿物质和新的生物质。
2.可堆肥材料
可堆肥材料,像可生物降解材料一样,可被微生物分解,但有一个关键的区别:分解的物质必须提高土壤的营养质量,而不引入任何毒性。此外,堆肥在180内完成才能被认为是可堆肥的。堆肥过程通常不可能在小规模和不受管制的情况下(如家庭)进行。这通常需要在工业堆肥设施中进行,在那里有足够的条件(如温度、湿度)等。
3.可降解是什么意思?
降解是一种分解过程,在热、阳光和潮湿的条件下导致塑料碎裂,从而削弱塑料的聚合链。
最终产物是许多微小颗粒,这些颗粒可能比降解前更成问题,因为它们可能会进入动物的饮食并影响食物链。许多专家认为,可降解塑料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,而是将问题推到了未来。现在市场上很多塑料产品贴上了可降解的标签,实际上并不符合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要求。